当前位置:植保小说>其他类型>国策> 第三十九章 空中航母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十九章 空中航母(1 / 2)

如果说海军风头正盛、陆军复兴在望,那么共和国空军就在走下破路。

事实上,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,空军就在走下破路。

虽然在30年代末与40年代初,很多人都认为,正在迅速崛起的天军不大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完全取代空军,成为最强大的打击力量,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,天军取代空军只是迟早的事情,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天军至少能够在某些情况下,比如打击得到严密保护的高价值战略目标的时候能够取代空军。到了40年代末,随着天军发展加快,空军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。

早在30年代后几年,共和国空军就开始调整兵力结构。

中东战争中,共和国空军表现得最出色的不是战术航空兵、也不是战略航空兵,而是支援航空兵。甚至可以说,战略航空兵只是尽到了本职,战术航空兵则发挥失常,只有支援航空兵在超常发挥。要知道,当时空军的战略运输机群创造了在24小时内向前线投送1个作战单位的纪录。放在6年前的印度战争,投送规模相当的1支战略反应军,至少得花3天。可以说,正是空军支援航空兵超常发挥,裴承毅才能在持续1个多月的大规模战争期间将足足8个战斗单位送到前线,以优势兵力击败了美土以联军,为最终迫使对方坐上谈判桌打下了基础。

空军的兵力结构调整,在中东战争后变得更加明显。

从发展战略上来看,空军只有一条出路,那就是“向下兼并”。不管怎么说,空军的打击能力肯定比不上天军,只要解决了发射成本带来的问题,天军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要打击力量,从而使空军“边缘化”。作为一支军事力量,要想体现存在的价值,就只能在火力投送与兵力投送上做文章。火力投送就是打击能力,而兵力投送则是运输能力。在打击能力上不如天军,并不意味着在运输能力上没有作为的空间。事实上,着重提高运输能力就是空军的出路。换句话说,空军的发展目的不是抑制天军,而是要完全取代海军。

设想一下,如果空军成本降到了海运成本的水平,海军还有存在的价值吗?

从理论上讲,海军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掌握“制海权”,并且通过“制海权”来提高国家实力,为国家利益服务。严格说来,“制海权”与海运的关系最为密切。实际上,即便开采海上资源,比如搜集海底矿床上的锰结核、开发海上油气田,都需要通过海运将开采的资源送上陆地。如此一来,“制海权”的直接体现就是海运,以及由海运带来的利益。历史上所有涉及到制海权的战争,实际上就是保护海运与破坏海运的战争。如前面所说,当人类社会在某一天不再需要以海运的方式来运送货物的时候,即便海军不会消亡,存在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。

在此基础上,空军的发展方向就非常明确了。

2042年之后,空军利用军费恢复性增长的大好机会,提出了两个重大项目,一是与天军联合研制具有实战能力的空天战机,二是开发具有永久续航能力的超大型对流层空中作战与运输平台。

前者不用多说,肯定会得到重视,只不过起主导的不是空军,而是天军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